四維新村簡介
民國43年金防部籌款興建的四維新村完工,7至12月間楊梅鎮瑞塘里增加了100戶390人,這是四維新村眷戶遷進該里的主要時段。第一批130戶是38年至43年駐防金門原第5軍(轄14師、75師、200師)所屬戶校級軍官及眷屬,前100號配住中、少校級軍官,201-230號則是上校級幹部眷舍。65號卜功治營長在106年告之,全村最先取名為伯玉新村(金防部司令官胡璉將軍,字伯玉),再改為崑崙新村(28年12月前第5軍200師,在廣西崑崙關戰役重創日軍),14師及75師的住戶有意見,最後取了一個四平八穩的村名~四維新村。 第5軍129戶尉級軍官及眷屬,在43年10分配住進新竹關東橋陸光新村;將軍則是配住於44完工的居易新村,位於桃園縣平鎮鄉宋屋村。
45年在村內興建了「四維幼稚園」,佔地約1千坪,或許是幼稚園收費較為低廉,也有眷村外的居民讓子女到眷村幼稚園就讀。在四維活動中心興建之前,幼稚園也是村內重要活動的場地,選舉、春節團拜、政令文宣展覽、藝工團隊表演等活動,經常借用幼稚園的場地辦理。
四維大道及四維幼稚園
48年裝甲兵司令部再向黃姓地主購買村內中段空地,增建了101-198號98戶眷舍。裝甲兵眷舍原來蓋在彰化王功,因位置靠海邊,環境不適合住家,眷屬入住意願低,乃拆移至埔心。拆屋時木料損耗,致使裝甲兵眷舍比較狹小,且有多種規格大小不同的房舍。
四維新村面積計16,958坪,村子東側的土地在49年興建益新紡織廠之前,是一片黃土廣場,只有零星的雜草。而南面土地在興建成功新村第3期眷舍以前,是雜草叢生的荒地,只有一條羊腸小徑的泥巴路穿過。
57年陸軍工兵部隊整建四維新村,將各家舊有的竹編泥牆打掉改為水泥牆。86年政府推動老舊眷村改建,93年村民陸續搬離,94年眷舍全數拆除,原址由民間的建設公司興建了四維商圈及四維二路、永美路387巷住宅。
眷村第一代住戶事蹟摘述
四維新村221號第5軍75師宋劍青副師長,缷下軍職後在金門中學任教;18李漢秋先生退伍後,在金門擔任烈嶼鄉長,幼子李又麟隨著到金門讀中、小學。許多胡璉將軍的部屬退伍後,跟著老長官繼續在金門為各項建設奉獻。
四維新村209號第5軍75師224團趙少芝團長,民國43年部隊移防臺灣,整編為第4軍23師68團團長。他的女兒回憶,小時候父親的舊屬每年大年初一相約來到家中,這些叔叔們一進家門就跪地爬進客廳向老長官磕頭拜年。當時並不瞭解為何緣故要行這樣的拜年大禮,後來聽其他長輩提及,早年老長官帶兵嚴格,但對部屬如親人般照顧,如同官兵的父兄。
四維新村208號第5軍75師223團金少石團長,民國43年調回臺灣任第2軍搜索團團長,早年和軍校16期同學李光前自願由空軍轉調陸軍14師胡璉將軍麾下,表現卓越受到重用。金門古寧頭大捷李光前代理42團團長,英勇殉職。
四維新村214號第5軍200師599團連守仁團長和65號卜功治營長及也是軍校16期成都本校的同學。連氏善於指揮作戰,民國37年就任職團長,是同期中最先任職團長者,43年7月改編為第4軍24師72團長,後升任副師長,58年退伍。220號18軍14師41團甘慕良團長,39年7月1日改編任5軍14師41團團長,43年來臺改編為第4軍23師67團團長,軍校14期,31年任連長時卜功治為其排長,任團長時卜功治為其營長。
65號卜功治先生在大陸二度作戰負傷,38年10月任18軍14師41團1營營長參與金門古寧頭大捷有功,獲頒寶鼎七等勛章,39年14師改隸第5軍,43年移防桃園,納編為第4軍23師,任職該師67團1營營長。105年10月桃園市眷村文化節,101歲卜功治人瑞受邀擔任活動主題人物,自102年起埔心眷村故事館每年辦理的春節團拜、眷村文化節、雙十節升旗活動,卜功治夫婦全勤參與各項活動,多次接受採訪,精神奕奕、思維細密、口齒清晰、中氣十足。
105年桃園眷村文化節主題人物卜功治先生
四維里前里長王宜芳先生回憶自己某次作戰負傷,師長要求所屬一定要搶救傷兵,並到醫療站慰問,交待妥為照料傷兵。後來在洛陽與解放軍血戰,全師過半官兵陣亡,王先生身負重傷,與另4位傷兵爬過犧牲同袍的身驅,脫離戰場。九死一生的經歷,是什麽力量讓這些官兵視死如歸呢?一位住在眷村外的老兵任運邦曾佇足於埔心眷村故事館,凝視一張照片長達20分鐘之久,志工好奇相問,原來照片中成功新村218號劉炳離是他的老連長,對全連官兵的關懷就像對待親兄弟一般,看到老長官的照片,回憶往事感觸良多。後代人很難體會到老兵們在戰場上生死與共的革命感情。眷村第一代長輩很少對兒女談論軍中往事,許多後代子孫都不知道父親及鄰居的伯伯叔叔們以往的英勇事蹟。
村史補充資料
民國38年10月26日胡璉將軍登陸金門接手指揮古寧頭金門戰役,12月1日所率第十二兵團就地改為金門防衛司令部,由胡將軍璉擔任司令官。金門料羅-新頭-尚義之間有白土,可燒製陶器。四維里前里長王宜芳先生早年在金門任職排長,曾帶領公差挖白土,裝袋運往碼頭。金防部將白土出售,購買民生物資平穩物價,有了資金就可以從事各項建設。42年金防部運用在大陸時期留存的軍費,以及貿易的獲利,在桃園縣楊梅鎮埔心地區,向地主黃劉欽漳先生購得2塊土地,興建四維新村。有位老兵晚年落腳於埔心,敘述當年部隊在楊梅高山頂駐防,奉派來埔心挖掘四維新村的水井,並證實當時有許多不同番號的部隊分工參與眷村建設。據年長的居民表示,建村土地每坪價格不到新台幣10元。當時國家財政困難,金防部在外島,能籌措經費興建眷村照顧軍眷誠屬不易。
民國43年6月胡璉將軍調任第1軍團司令,金門守軍第5軍及第19軍奉命在5-6月間整編為第4軍同時移防到桃園,整併後的第4軍軍部在桃園虎頭山。四維新村208號金少石當時任團長,據四維新村217號李中立(四維1屆)先生告之,金團長所屬的一個營就駐守在三龍新村舊址的軍營。四維國小5屆李又鄰校友表示,43年5月1日出生於該村,顯見5月之前就有眷戶搬進四維新村,因此採認四維新村是埔心最早的一個眷村。
新竹市眷村博物館網站所敘述的「陸光新村」村史,可與四維新村的村史相呼應,二個村實際是姊妹村,住戶都同在一部隊,但眷村第一代間的情誼並沒有傳到第二代。。新竹「陸光新村」於民國43年完工,129戶丁種小眷舍,分配給第5軍的14師、75師、200師尉級軍官及眷屬居住。眷屬來台的經過與四維新村住戶所述一致,不過他們還自稱是大陸時期18軍的部隊,而不是來到金門之後混編的第5軍。摘述新竹「陸光新村」村史如後:『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淪陷,部隊搭船撤退至舟山群島,村民分別隸屬陸軍第七十五師、十四師、二百師。眷屬由兵團統籌用輪船,從大陸運輸來台,分居於台北市蘭州街日據時代的工廠內及新竹的北埔廟內。部隊撤退時很少攜眷,頂多一、二位。民國四十三年眷屬移至新竹市光復路住進「陸光新村」。在金門的時候,建二個眷村,一個埔心的四維新村、及關東橋的眷村,那時不叫陸光新村,叫伯玉新村,因為胡璉將軍別號叫伯玉。本村是部隊修建,經費來自部隊在金門挖一種叫白土(電線桿上用的材料),賣到日本取得經費興建的。校官以上分到埔心,尉官以下分到本村,當時以克難修繕每戶七坪半。』
新竹市「陸光新村」住戶的胡秀明女士(16年次)先生劉燦斌(6年次、軍醫上尉),民國38年他們隨著部隊退守金門,再到新竹,43年住進金防部興建的眷村。胡女士90年10月9日受訪時談到:「38年徐蚌會戰失利,夫妻同時被俘,釋放後來到南京,再隨部隊經廈門到金門住了3年,41年來台在新竹北埔落腳,大家都住在北埔江家大廟和江家祠堂裡,43年村子蓋好了才搬過來。」埔心四維新村李家女兒談到母親剛來臺灣時住在新竹,那時還沒有配給眷糧,三餐經常還要靠部隊接濟,這與同一部隊新竹市「陸光新村」眷屬經歷相同,只是43年住進眷村時,因校級、尉級軍官之別,才讓這群生死患難之交的伙伴們分開。
四維新村201-230號的部份原住戶男主人晉升將軍後,搬到4.2公里之外位於平鎮鄉宋屋的居易新村。該村也是金防部自籌經費興建,44年完工安置將官眷屬居住,建村土地買賣未在法定期限完成過戶手續,以致於79年前後眷村改建時,土地所有權仍在原地主名下,滋生許多紛擾,以致於有眷戶因而未能分配到新建住宅。相較之下,四維新村的住戶就幸運多了。
民國75年及 90年代四維新村大門口
四維水井
四維小巷
四維蚊子電影院+小店
裝甲兵眷舍午後的孤寂-感謝四維 6屆校友陳國維校長留下許多四維珍貴景象
四維新村的頭與尾-大門牌樓及活動中心 陳國維校長提供
93年底待拆的四維新村-四維 16屆校友李俊賢拍攝